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July 22, 2010

Shanghai Moon

Every once in a while,会撞见某个作者的书,跟自己有缘得不像话,一拿上手就放不下,连上厕所都要带进去的书。这就是一例。

1937年,一个18岁的犹太女孩子带着14岁弟弟,被妈妈送上去上海的逃难船,离开乌云笼罩的奥地利,在上海的法租界里住下来,遇到了一个中国望族男青年,然后战争爆发了。

60 年后,纽约唐人街的华裔私家侦探Lydia Chin被旧老板,犹太人Joe Pilarsky,雇佣调查一件珠宝失窃案。上海前租界洋房的花园里被挖出西方珠宝,怀疑是当年犹太难民藏起来的,一个专门替犹太难民和受害者打官司追回财产的美国律师正在跟上海政府交涉时,珠宝忽然被文物局的一个小官僚卷走跑到美国。律师到纽约找私家侦探追人,找到了Pilarsky,继而找到了 Lydia Chin。

Lydia 在唐人街的各个珠宝店里询问是否有人兜售某几件珠宝,Joe在犹太人珠宝集散区询问,应该可以把纽约的珠宝业一网打尽了。但是案情忽然恶化,牵出有传奇性 的上海月宝石,据说价值连城,六十年来被很多收藏家追寻而不得要领,而上海月的主人也是这次挖出来的几件珠宝的主人,就是那个奥地利犹太女孩子。难道上海月也要浮出水面了?

这是Lydia Chin/Bill Smith系列小说中的第9本。我去查了一下,作者SJ Rozan 从九十年代开始写这个系列,单号小说是以Lydia Chin为主角(第1,3,5,7,9本),双号小说以Bill Smith为主角(第2,4,6,8本),交替着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过去我只看过此系列中的一本 Concourse,是系列中第二本,Bill Smith叙述的。两本形成很好的对照。

对照之下发现这个系列的最大特点:作者Rozan驾驭不同人物的独特voice的能力真是强得罕见。两本小说的主角/叙述者,一个是二十几岁的ABC (American-born Chinese) 女孩子,在纽约唐人街坊长大,活泼、外向、莽撞、冲动,跟妈妈一起住;另一个是四十岁左右的白人男,悲观内向、玩世不恭、外冷内热,独自隐居在小饭馆楼上的一个破旧公寓里。两个人的背景、历史、性格完全相反,一见面就唇枪舌战,彼此之间噼里啪啦地放电,但是谁也不肯挑明,遵循 screwball comedy 的优良传统。他的voice跟她的voice各自特点鲜明,导致每两本小说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口吻,绝无相似之处,简直难以想象是同一个作者写出来的。

总 之很有趣很特别。作者自己是个跟正苗红的犹太人,两个主角一个是唐人街ABC,一个是典型的东岸 WASP (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两人之间的化学反应厚得能用刀切,却又一直停留在暗恋和 flirting 的程度,逗得读者心痒难熬。Bill Smith 有点忧郁,有点曾经沧海,第一次读的时候让我觉得有点 morose ,但在 Lydia 的眼光里却亲切可靠,风趣睿智。以 Bill Smith 为主的小说风格冷峻,甚多暴力,独来独往,很硬很阳刚,但不会故意摆出硬汉的虚架子;以 Lydia Chin 为主的小说则 charming, funny, emotional,充满了干干的幽默感,女性的温柔敏感,以及多个女性人物之间的bonding。

实际上作者写许多人物的对话都生动鲜明,三教九流各有各的口气,特别是唐人街里的小混混啦、老店主啦、街坊大婶啦。简直跟 Lisa Scottoline 写的南费城意大利街坊一个调调---只不过文笔更炫更高明。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在西岸居住了几年,那时周围很多是老一代移民和ABC,而大陆新移民很少,所以对他们有一些接触和观察。SJ Rozan 描述的唐人街气氛活灵活现,勾起很多回忆,那种熟悉与妥帖不能用评论形容但是直觉上立刻认同。书中到处撒满了大把大把的 Chinese American immigrant community 中生活细节随手拈来,让我乍舌一个鬼佬怎么会这么熟悉?例如喝茶时把壶盖翻过来就是示意服务生添水,例如街坊旅行社里的细节场景,把我拉回青年时代。细节啊细节,才是王道。

作者笔下的秦妈妈是眼下侦探小说中最有名、最受读者欢迎的配角之一,她是个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的华人妈妈 --- 但她是劳动阶层的第一代移民,在衣厂打工拉扯大五个儿女,而不是自视甚高自以为折堕的知识分子。她常常抱怨小女儿的工作(私家侦探)不是女孩子该做的,唠叨女儿老不结婚而成天跟个 white baboon 混在一起,让女儿又气结又抓狂,同时她又真心希望女儿过上幸福生活,包括暗地帮助Lydia的侦探工作。Ah the inimitable Mama Chin. 每次她一出场,一开口,都会逗得人咕咕笑个不停,好典型好熟悉好亲切。

Rozan 喜欢走老派侦探小说的套路,沿袭 Raymond Chandler 的传统,又向 Wilkie Collins 致敬(月亮宝石)。布局复杂而缜密,在抖包袱和最后揭盅方面都绝不偷工减料,一定会给读者一个充满悬念的过程和满意的结局,而且细节绝不马虎,即使是不影 响到布局的段落也精心处理,不落俗套,不抄近路。Rozan 的老本行是建筑师,我可以想象她耐心地把故事各个环节都细细构思出来,有如画施工图纸,连楼梯宽窄和窗户尺寸也不马虎。

在细致的布局之外,另有浓厚的感情质地,让读者的脑和心都得到满足。在Shanghai Moon里,她显然收集过大量的背景资料,主要是二战时期的上海,犹太难民,租界生活,以及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把欧美敌国侨民关入(闸北)集中营,专门把犹太人关在一起的 ghetto。有些中国读者说不定会反感作者没有直接描写中国人民当时的苦难状况,但她也有提及当时的普通中国百姓处境比洋人侨民处境更恶劣更惨。她对中国近代政治历史的描写(本来就很复杂)虽然有限却也相当准确,并没有很明显的误解和误读。或许更重要的是,这本小说的中心主题其实是战争苦难给幸存者留下的长长的阴影 而不是战争本身,死者倒是长已矣,而给平凡的人与家庭留下的 haunting 却无法磨灭,绝不肤浅廉价,绝不是 cheap thrills。可是不要被沉重题材吓到了,实际上书中的口气幽默温暖,甚至有不少插科打诨,让我经常一边听一边吃吃地笑出来。

我估计不少中国读者可能会反感作者---一个洋人---以华裔女青年的视角和“自己人”口气描写唐人街的物理与人文景色,并且涉及帮派与犯罪的话题, 只追求热腾腾的真实感而毫无粉饰或猎奇倾向,或许更有人会被她笔下一些不合语法的 Chinglish 对白而冒犯了自尊心。所以这套系列我也不想公开推荐给志不同道不合的读者,白白得罪人,自己偷着乐就行了。

她,一个犹太人,用英文,操起 ABC 的口气,讲唐人街的故事。我忽然想起,其实自己也喜欢这样的混杂写法,一个中国人,用中文,操起洋人的口气,讲洋都的故事。难怪我跟她这么投契。

3 comments:

Unknown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Unknown said...

听起来太精彩了。我没有中国人inferiority complex,不怕受刺激。

上Amazon查了,这里下个月才出平装的,先放上我的单子再说。

Unknown said...

迷兔,太想看了,可恨我的英文水平呀。

The Ending of Le Samourai (1967), Explained

A quick online search after watching Jean-Pierre Melville's Le Samourai confirmed my suspicion: The plot is very rarely understoo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