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Saturday, August 29, 2009

Lone Star



两个主角 Elizabeth Pena 和 Chris Cooper。

在某些方面 John Sayles 的代表作 Lone Star (1996) 对我的意义跟《高度戒备》 有点象,留下极深的印象,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看世界(美国)的眼光。现在重看毫不褪色,只有更喜欢。这是一部接近完美的影片,从剧本到导演到一大班演员,到摄影和音乐(用了不少很有风味的老歌),将一堆无穷复杂的话题举重若轻地揉合在一起。

Sayles 不是德州人,那时候也不知什么原因,对德州的历史和人文特征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兴趣又转向外国)。他一直在自己的作品里探索 Americana 和别的文化的社会和人文含义(李安也是类似的兴趣,但我却远远更喜欢 Sayles 的思路)。他拍的电影全是自己写自己筹钱自己拍摄,决不让大公司操纵一根线,是在 Cassavetes 之后是最纯粹的独立影人。有些人觉得他的一些作品里有太多的政治色彩 (例如 Matewan 和 Men with Guns),但是他的另一些作品却跟政治毫无关系,而是纯粹对人生和命运的讨论 (例如 Limbo) 甚至神话题材 (The Secret of Roan Inish),总之涉猎极广极杂。可以看得出,他并不是以政治立场决定艺术表现和态度,而是反过来,他对人性和社会的观察和态度导致了他的政治立场。所以他的作品有视角有主题,但并不说教。

Lone Star 是他的作品中娱乐性和故事性最强的,原因是剧本的结构借用了传统的侦探悬疑套路。一开头,德州临界墨西哥某镇附近的沙漠里挖出了一具二十年前的尸体,警长Sam Deeds (Chris Cooper) 调查发现死人是当年的警长Charlie Wade。Wade 以暴戾腐败著称,某日失踪后接替他的 Buddy Deeds, Sam 的父亲,成为此镇历史上最受爱戴的好人警长。但是 Sam 从小就跟父亲矛盾重重,特别是因为父亲花心搞外遇,对母亲冷淡,令他一早逃离家乡,在别处晃荡了二十年父母都过世才回来,被当地政客推着接替死去的爹的旧职。他回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青梅竹马的爱人,镇上墨西哥餐馆儿老板娘 Mercedes 的女儿 Pilar (Elizabeth Pena) 仍然在本地当中学教师,她现在是个寡妇,他已经离婚,他们还在深深相爱。中年人的爱情,很少见到这么诚恳坦白不装蒜仍然笨拙而痴情的描写。

这是一个关于历史的故事, Sam 跟父亲 Buddy 的历史,Pilar 之母亲 Mercedes 的历史,酒馆的黑人老板跟在军队里当军官的儿子 (Joe Morton) 之间的家庭矛盾史。在这些家庭与个人的历史的背后是这片土地的历史---美国与墨西哥,白人、墨西哥人、黑人、印第安人,大家的历史混杂在一起,充满了独特的矛盾斗争与爱恨交错,跟美国其他地方的社会和种族关系的历史既有相似之处却又有重大差别。我能感觉到,John Sayles 的好奇心远远压倒他的政治观点,谢天谢地,他宁可不动声色地描述复杂而模棱两可的现实和人性,而不跳进去发表议论和道德评论。 【我想:这是为什么好的艺术家多半是自由思想派的原因,因为保守派思想倾向于硬邦邦的道德立场,很少人能够描绘混乱矛盾的人性而不加评论】

Lone Star 影片中充满了模棱两可的人物和关系,谁也不是圣人,而纯粹的坏人只有 Wade 一人,不过他只是一个 plot device。所以这又是一个关于表象与真相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个外表性格和真实内心,虽然后者连自己也未必承认接受。这些主题都融合在一起 --- 如果你想要了解到一个人或者一个地方的真实本质,就逃避不了挖掘他或它的真实历史,而且得做好思想准备,接受深深浅浅的灰色,没有黑白分明的答案。

Sayles 喜欢拍 ensemble 的戏,总是弄一大群长期合作的演员,都是肯拿很少的工资替他白干活的。这里面的 ensemble 质量很高,除了 Mercedes 老太太以外,其他演员都非常出色。 Cooper 和 Pena 自不必说,戏份很少的配角也半步都未走错,连只有一场戏的 Frances McDormand (演 Sam 的前妻,一个 bipolar 足球狂)都抢眼得不得了(这还是在她因 Fargo 而轰动之前)。很大一个因素是剧本写得好,对话非常有性格,非常含蓄细腻,到处都是双关语,让人回味半天,很多感情戏和对手戏都是言语之外的暗示和流露,又充满幽默和深意。当年看此片时,印象最深的是 Joe Morton,那时候他出镜率颇高 (Speed, Terminator 2),人很低调但是演技特别厉害,而且声音也很好听。他的表演非常细腻微妙,但是能把观众的注意力抓得紧紧的,细微的声调变化,稍微扬扬眉毛,精确地表达感情,连嗓门都不用抬高,高手啊。正因为他的演技太 subtle 了,人太聪明了,而且因为他是黑人,所以绝大多数导演们根本不知道怎么用他。在此片中虽然是配角,但这是他演过的最有戏最有层次的一个角色。

Sayles 其实是很文艺的,但是并不喜欢玩花里胡哨的手法技巧。在 Lone Star 里面,我特别喜欢他融合闪回和现实戏的手法,极其朴素,极其有效,完全是有机地为主题服务 --- 现实不能摆脱历史的 haunting,不管今人如何努力地想忘记过去。

几年以后有人以美国的种族关系和矛盾为主题拍了 Crash,有人很喜欢,有人很厌恶。且不说它的质量和成就,单从表现主题的艺术手法来看,跟 Lone Star 相比就逊色太远太远了,人物描写也相对太苍白无力。Lone Star 讲的东西既包括又远远超过种族和社会的问题,将社会国家民族的“大话题”跟个人内心深处的“小话题”(加引号是因为我自己并不这么看待大vs小话题)融合为一体,充满感慨却又不简单化,对大小问题都拒绝下定论做评判。很少有一部影片包含这么丰富这么多层次这么有机复杂的内容。例如,关于种族矛盾和冲突,只取 Joe Morton 跟新近女兵的一段对话戏为例,短短五分钟,三言两语,就极其精彩地讲出了这个问题的复杂和无奈,戏尾的一句话,Morton 轻微的一声叹息,甚至都没有拍面部表情,一切都那么微妙,一眨眼就错过了。我简直没有见过比这更真实更完美的处理。

Sayles 讲故事和剪裁的手法反应了他看待人生和历史的态度(我认为)。他的故事给人一种很强的感觉:这些人物在这个故事的框架之外仍有漫长的人生和其他故事,你们观众看到的故事只是他们的人生(以及历史)的短暂一瞬,过去有很多未曾言及的历史,未来亦有更多未知的经历,没有明显的开头和收尾,余味无穷。(同样的特点在 Limbo 中更加明显。)

No comments:

The Ending of Le Samourai (1967), Explained

A quick online search after watching Jean-Pierre Melville's Le Samourai confirmed my suspicion: The plot is very rarely understoo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