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Monday, October 4, 2010

Edward Hopper



说起来我并不了解 Hopper,他的画也没亲眼看到,在这里跟着Barb后头写一句,其实是为了吐苦水。前年本地的National Gallery of Art开了个Edward Hopper的展出,我一直想看,但是被生活里的各色麻烦大小琐事拌住了,居然总也抽不出身来。一周又一周过去,很不幸错过了。也许过去两年对我来说是最迷糊最不知所谓的一段,在过度工作中乱糟糟地过去了,留下一笔不多的外快和光秃秃的记忆。得到一些,错过大把。Not worth it.

英国与美国的近代和现代艺术作品,我一直都不太有感,总觉得太写实,太讨好大众,缺乏现代艺术追求的主观感受,例外的大概要算Andrew Wyeth。Hopper 的作品让我挺喜欢,有点类似观看Wyeth时的感觉---不是说他俩的画风近似,而是那种介乎写实与主观之间的平衡。不至于看不懂甚至对观众充满敌意或攻击性,但仍然传递画家的性格、感受、气氛。

第一眼印象(至今看到的全部是复制,因为错过了展览)是招贴画,象二三十年代的演出宣传画(playbills)或者有宣传意图的art deco式的实用艺术的感觉。后来翻一翻资料,发现他果然做过广告画与插图谋生,一点不奇怪。很多作品(例如上面的Nighthawks)在明亮的色彩和明确的形象(至少人长得象人样)之内有种强烈的隔绝感,a sense of alienation。总之他的很多画都让我联想起那个时代的特点:硬汉派侦探小说, film noir, jazz。完全一致的气氛。

虽然没赶上展出,NGA的网站上还有一个纪录短片和一些介绍,权当画充饥吧。

6 comments:

Unknown said...

Tate Modern正在做Gauguin特别展,声势浩大。

我更爱好装饰艺术,也喜欢看建筑,天生俗人。纯美术给我的震撼极少超过文字或音乐。

Unknown said...

哎,硬汉小说,我第一眼看见Hopper就是想起雷蒙钱德勒。还有“攻击性”这点说得再好不过,我看好多当代艺术就这个感觉,全是对观众的挑衅,因而很不喜欢。

在Thyssen看到Hopper的画,是一个独身女子坐在简陋旅馆里,地上放着皮箱——感觉比《在路上》那一堆更一语中地。

唯一一个画城市、画现代生活而让我感触极深的画家就是他。

不过没看到也不用可惜——天下的好画家可比好侦探小说家多很多:P

Unknown said...

又想起来,去年看苏格兰芭蕾舞团的现代舞,有一支完全配爵士乐的,红男绿女舞进舞出——背景就是这么个柜台,也安排了两个舞者坐着喝闷酒,远远的有张大海报是蓝天使里的Marlene Dietrich……现在严重怀疑编舞是看了这张画得到的灵感。

Little Meatball said...

我本来想回答CAVA君的留言里“俗vs雅”的问题,结果想想发现英文里没有直接对应着两个字的词儿,high-brow vs. low-brow?

我个人(目前)的想法是: Art is a dialogue. It is a conversation. 有时甲和乙有共同语言,大家变成好朋有;有时甲和丙话不投机半句多。

说起震撼么,有人觉得梵高震撼,我个人觉得Goya那是真的震撼。

Unknown said...

说起俗和雅——我对音乐就完全无感,无论是CAVA说的古典还是Jun说的爵士,也完全看不了歌剧。我的密码就是舞蹈和绘画,而在文字上看起来咱们仨人的接受度大体相同。

好象觉得这些无法用俗、雅分类——为什么英文里没有对应词,我忍不住还是要扯回文官集团,不符合它的标准的既俗(下里巴人),符合它的标准的既雅(阳春白雪),硬灌到老百姓脑子里。西方没有这玩意儿,也许因此没有黑白分明的标准。

我看梵高的时候没觉得震撼——觉得他还挺可亲可爱的,但说到对画家的折服,还不如同时看的另一个荷兰画家Vermeer。我看Goya是吃惊多于震撼(当然那个枪毙图还是挺震撼的),这么个大画家为什么国内很少听人提及???

Unknown said...

对了,昨天还忘了说一句,高更展不知道是不是上半年在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展过那个?如果是的话,他搞的那些黄纸画——大溪地土人版画和他设计的杂志封面插图值得一看。

The Ending of Le Samourai (1967), Explained

A quick online search after watching Jean-Pierre Melville's Le Samourai confirmed my suspicion: The plot is very rarely understoo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