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September 23, 2010

心情不好想砸人砖头

忽然秋老虎起来,热得要死。我要考虑一下在加拿大置点地,老了再搬过去正好。

无意中撞到一个叫 Masaga 的影评博。大概是在国内的,被我看见一篇讲美国影评人的文章,真是无比搞笑,作者显然对这些影评人一点都不认识,人家的文章看样子也是没读过的,但这并没有拦住作者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不着五六的概论综述。多半是被杂志约稿而胡乱翻译点资料拼凑的吧?看到一句好笑而穿帮的话:

封杀影评人这事不奇怪。今年就有一起,纽约一个叫做Armond White的影评人被影片Greenberg封杀了,Greenberg的导演是出身影评人家庭的Noah Baumbach,岂不是咄咄怪事?当然Baumbach自己不会干这种事,肯定是发行公司负责宣传的人干的。

嗯,我虽然没听说也没注意过这事,不过 Noah Baumbach 拒绝让 Armond White 看自己片子倒一点也不意外,多半就是他自己搞的。因为 Armond White 是网上很有争议的一个 troll,喜欢大放厥词骇人听闻,说什么 Transformer 3 是从古至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很多时候他就是故意跟“主流影评界”唱反调,气他们,说话真真假假。总算他比普通的 trolls 智商高一些,耍起笔杆子还挺溜的,追随者众 --- 里面不少人大概就是跟着起哄的。Baumbach 特地把他赶走实在是太正常了。说实话这种需要哗众取宠填补内心的极度低自尊的人,我才懒得看,只是听过一些关于他的讨论,看过一些心智正常点儿的影评人转载他的话而已。Magasa 显然一点不知 Armond White 的名声,也没看过人家的只言片语。这也奇了,他从哪儿看来这条消息呢?怎么消息来源没提过 White 是个有名声的捣蛋分子呢?

其实一个影评人写篇应付稿,doesn't know what he's talking about, 关我P事。不过让我想起在高中与大学里观察到的一些有点智力的男生,梳着大背头,动不动就滔滔不绝地贩卖观点与新闻,唬得女生一愣一愣的。本以为他们毕业成年之后,都被老婆们欺负成努力工作、收入上交、蔫头蔫脑的中年驼背男,原来还有网络可以抒发一下转手倒卖信口开河的兴致,原来信口开河也不愁没有买主。

Barb 提起毛尖写过关于 RLS 的文章,从爱丁堡到萨摩亚,我在网上找来看(原来是恺蒂写的,不是毛尖)。这篇文里让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虽然声称“钟爱”RLS,但是从文章里看不出她读过 RLS 的任何一本书,小说也好散文也好,一笔带过,全部是官方观点,平铺直叙,读起来仿佛读 Wikipedia 或者 Britannica 里的条目,全无她自己的感情和主观印象,笔下的 RLS 也面目模糊,没啥个性。即使是八卦也得有点兴致勃勃气喘吁吁在你耳朵里叽叽咕咕热切地讲个不停的精神头么。让我想起以前跟着小K 的 bloglist 看过一些乔纳森和止庵的文章,也是好像读机器写出来的文章一样,四平八稳老气横秋味同嚼蜡,堆砌着渊博的知识,冷冰冰地推崇赞美一些早已众望所归的名知识分子,没有一点意外与率性的火花,读者如同挖了半天的土豆,得到的只是土豆,从来没撞见过半颗洋葱(除了乔纳森对挑别人翻译错误的执着与兴致让人对他的心理产生点八卦好奇)。我脑子里的 dopamine 已经低到谷底了,没有刺激闷坏了。

No wonder I love RLS --- He is the absolute opposite of stale pomposity ... and bullshit.

8 comments:

Unknown said...

留言都丢了。

Unknown said...

以上这条是试验。

不过的确因为系统错误丢了,白敲半天。我说的大意是,那一堆作者大体差不多,所以我张冠李戴。不过其中以毛尖最为油腻,完全看不下去。这篇文章当时读印象还不错,当然是我也没读过史蒂文生的关系(到现在也没读过)。

我觉得你不是心情不好想砸人砖头——你的喜恶太明显太一致了——典型的工科生口味(相对的是文科生和理科生,虽然,呃,你不是学工科的)。乔纳森就是典型的文科生,钻进故纸堆后则成了腐儒。去年读过一本恺蒂的南非游记,写得无趣极了,而以前对她介绍书和作者的文章感觉还可以,看你这么一说,非常怀疑不少是她自己没读过而看评论文章写出来的,不然游记这么个人化的东西怎么写得味同嚼蜡。

Little Meatball said...

为什么呢?我在网上遇到不少实话实说而又知识/品位丰富而又诚恳的普通人,但是读有点名气的在杂志上经常发表文艺阔论的当代华语文人却有那么多陈腔滥调.

Unknown said...

这就是典型当代文科生口味啊(看文科生流行杂志《万象》、《书库》就知道),我认识的文科生即使末有这个倾向的,一问也都是学语言学之类偏向于科学的。另外这些高谈阔论——不外是赚钱赚名的手段,自然知道吸引的哪路读者,然后就形成一个圈子……呃,文化圈?

不过我也有读他们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都不能看,至少长长见识知道“国际上”什么玩意儿流行。——我始终不同意一棒子打死。大概是因为我向来口味很杂,受不了只读一种书看一种电影(AB型+风向星座?我迷信地想)。

今天Olimpia送给我广告狂人二三季,耶!

Unknown said...

另外几个原因,中国人好象很容易被自己没接触过的东西唬住,又爱随大流(多年集体主义要求和枪打出头鸟的生活“常识”培养出来的),不习惯独立做判断,还多少有点崇洋(谁让大多数外国人过的日子比咱好呢)。

八十年代不是一会儿说米兰昆德拉一会儿说卡夫卡什么的,你要不说这个,就显得无知和土。现在总算有网络了,大家可以自己了解自己读,但这不还有语言的问题吗。能读原文的只限于留学生海归等等一小撮人,这些人又常常是工科理科的,不会专门介绍文艺动态。

又会英文(能自如而经常地读英文评论和大部头小说——我就不会)又搞文艺又爱写又能推销自己(在该文化圈里)写的又是通俗文章的,就剩那么一小撮,看杂志不读他们简直没的好读。

再扯远点还有现在国内的学术研究风气,我只能说句,哼。如果都是在这个环境受训学写文章,能写出真知灼见来才怪。

我把希望都寄托在喜欢文艺又爱写文章的工科生身上(blog界为数不少)。嘻嘻,Jun老师再接再厉。

Little Meatball said...

到处有很多中肯实在、不浮夸、又有见地的人,例如我碰见过的在香港电影做编辑的,大多也并未出过国。但是流行走红声音响的那些话语权都把在了这些incestuous 小圈子,我心理阴暗地想,大概哗众取宠转手倒卖的家伙爬上去了,于是收罗的人都是做派类似的手下。物以类聚嘛。

在这边的媒体其实也差不多,耸人听闻胡说八道的最卖钱,所以最红最有名。大众媒体是这样,知识分子自以为了不起的小圈子也有这毛病,所以我也不太爱看(例如 Christopher Hitchens 我就很不喜欢)。不过是四处挑挑言之有物又跟我的口味投机的零散户而已。还好现在网络环境方便百花齐放,即使不红、小众也能找到。

Little Meatball said...

其实也不是追求“真知灼见”,有话好好说,想什么就说什么,实实在在,讲点自己知道的东西和自己的观点,别老虚头八脑地转手倒卖外语字典条目或者抄袭主流官方说法,至少把人家的书先看过几本之后再来自称“钟爱”人家。好难么?

Unknown said...

好难呀,好难,简直跟择偶一样难:P
所以我现在都转读翻译小说了。

在香港电影做编辑的,好奇,他们是香港人还是大陆人?香港人这么扎实甘于寂寞的不多吧。

顺道想起了David Lodge写学院派的Small World,边想边乐,英国人真会给人扎针。他是我知道的唯一搞文学评论出身而自己也能创作出好货的。我以后非把它再读一遍。

The Ending of Le Samourai (1967), Explained

A quick online search after watching Jean-Pierre Melville's Le Samourai confirmed my suspicion: The plot is very rarely understoo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