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是一个冲动的人,或者说,我也许是一个冲动的人,但是一般情况下习惯了压抑自己的冲动行为。
前天,星期五,我照例听NPR网站上的 Pop Culture Happy Hour,几个人叽哩咕噜地说笑,快到结尾处,其中一个说"What makes me happy is the Sondheim musical Follies at Kennedy Center ..." 我一听差点从椅子上跌下来。原来肯尼迪中心正在上演 Stephen Sondheim 的剧 Follies!主演还是 Bernadette Peters!演出只剩下一星期了!
我赶紧上网找票。还好,还没有全部卖光,还有零星的单张可买。我立刻抢了一张第二天(即星期六)晚上的票子。冲动之下,只顾给自己找了个好座位,非常不厚道地把S同学给忘了。买完票之后,有点不好意思,打电话给S同学 --- 所有的演出都没有两个在一起的座位了,你不会想花137块去看个戏吧?对吧对吧?S同学很不情愿地原谅了我。
看了之后发现,这剧其实挺 depressing 的。一半是讲百老汇上的一座老剧院要被拆了做停车场,三十年前的 showgirls 回来 reunion,在破落的剧院里缅怀当年的好时光。一半是一个四角恋爱的故事,三十年后,四个中年人都不幸福,挣扎在各自的中年危机中。这是一个充满了 irony and bitterness 的怀旧故事,也没有让人满意的结尾,可以说非常不讨人喜欢。1971年在百老汇上台的时候,据说观众们 "were bewildered and restless"。我想,太他妈的正常了。
写这个剧的时候 Sondheim 只有四十岁左右,他的事业仍处于上升期,Follies 是他的第一部自己作曲自己写歌词的音乐剧,但是剧情和歌词更接近一个烟花散尽的老头的感慨。可见他是属于 old soul 的类型 ,从来就不是年轻人。
这出剧以充满了pastiche 著名,里面的歌曲大多是模仿及致敬二三十年代的 vaudeville show 的风格。曲子是很欢快的,但是他的歌词,嘿嘿,一贯的黑色幽默或者只是黑色 --- Sondheim 最擅长的是写出人的矛盾性。例如剧中四个主角之一,低自尊的 Buddy 的歌:
I've got those "God-why-don't-you-love-me-oh-you-do-I'll-see-you-later" Blues,
That "Long-as-you-ignore-me-you're-the-only-thing-that-matters" Feelin,
That "If-I'm-good-enough-for-you-you're-not-good-enough"
and, "Thank-you-for-the-present-but-what's-wrong-with-It?" Stuff,
Those "Don't-come-any-closer-'cause-you-know-how-much-I-love-you" Feelings,
Those "Tell-me-that-you-love-me-oh-you-did-I-gotta-run-now" Blues.
讽刺、黑色、沧桑、郁闷,哈,正是我喜欢的类型。难怪我这么喜欢 Sondheim。
这一出制作只在肯尼迪中心演出,看样子并不打算转上百老汇。里面的演员,我这个不熟悉戏剧界的人至少知道 Bernadette Peters 和 Elaine Page 是很有名啊很有名的。第二女主角 Jan Maxwell 倒是卡司里最受好评的演出。按理说我不认得 Maxwell ,但是看着又面熟,一查 wiki 原来她在 Law and Order 里多次出现。
剧中有非常炫的服装和布景设计(尤其是Gregg Barnes的服装设计,非常 vaudeville,非常华丽)。在后半段的梦幻片段中搞了一场很宏大的 showgirls 演出,服装和舞蹈都让人眼花缭乱。另外在全剧中穿这白纱画了小丑妆的 showgirls 从头到尾一直在舞台的上下左右边缘游荡,仿佛在破败的剧院里,全盛时期的歌舞女郎留下影子鬼魂萦绕不散。

Sondheim 的剧里常常有一些创新的叙事方法。在 Follies 中,现在 (1971) 的人物和过去 (1941) 年轻时的同一人物同台同时出现,表示回忆阴魂不散地跟随着四个中年人。我最好奇想看的是 Sondheim 的一出晚期剧: Merrily We Roll Along (1981)。这一出采用倒序型的叙述方法,把故事倒着讲,大概也是为了传达沧桑感。倒序型的电影,例如 Memento 和 Irreversible,可比它晚多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