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Wednesday, June 2, 2010

伤逝之读后感

I think, it's a love story.

不能完全把涓生定位为鲁迅自己的坦白,而子君是他的爱人,虽然小说是从第一人称写 的,但实际上涓生明显是一个所谓的unreliable narrator。 涓生对自己的审视并不深刻,很多地方让读者看了简直气结之后又发笑。例如,他手头紧,对女朋友也腻了,想甩掉她,又没这胆子,就同她讲什么诺拉离家出走的故事,要把这念头种在她脑子里以后自愿走开。幼稚而笨拙的文艺男青年的技俩,很眼熟吧?

鲁迅自己则不是这样的人,他常常表露出一种自我精神分析的倾向,简直obsessively self-conscious。他的有些小说人物经常会流露一点神经质和paranoia的习惯,幻想街上的路人都在嘲笑他,唾弃他,绘声绘色的,让我看了寒毛倒立。他自己恐怕有点这方面的倾向,近似变态的敏感。为了compensate焦虑感,而用攻击性的外壳武装自己,也是有可能的。他有点象天主教的信徒, 不停地挖啊挖,挖自己(有时也挖他人)内心最黑暗的角落。

在伤逝里有时也穿插两句非常荒诞的话,完全不着五六,简直象从“等待戈多”里捡来的闲话。例如,“子君也逐日活泼起来。但她并不爱花,我在庙会买了的两盆小草花,四天不浇,枯死在壁角。” 我一看就轰地笑出来。还有关于吃饭一段:“菜冷是无妨的,然而竟不够;有时连饭也不够。。。这是先去喂了阿随了。。。于是吃我残饭的只有油鸡们。”他一讲油鸡我就要发笑。

后面还有把狗扔掉的一段:“终于是用包袱蒙着头,由我带倒西郊去放掉了。还要追上来,便推在一个并不很深的土坑里。”这文艺青年,到这时候还要粉饰自己 --土坑并不深哦。我又笑起来。他对待子君就跟对待狗一样,这个平行暗喻绝不是偶然的,而且绝不let him off the hook,把这个男人的德性,用他自己的话,明白地表现出来给你看,讽刺油然而生,直接讥笑那些读多了外国爱情小说的男人,自以为很新潮很文艺很解放,其实只是自私和胆小和不堪。(让我想起被浪漫文学毒害的Madame Bovary。)

注意,对子君的日益平庸和庸俗的评论,全是来自做浪漫文学梦的满口雪莱的文学男青年之口,他是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就好像Hamlet说Frailty thy name is women时也未必代表作者的信念)。这个文艺男耿耿于怀的是狗吃的肉比他吃到的还多些(这也是不可靠的立场!),但同时又抱怨“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他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另外一个例子,“但译书也不是容易事,先前看过以为已经懂得的,一动手却疑难百出了。。。不到半月,字典边上便有了一大片乌黑的指痕,这就证明着我的工作的切实。。。总编辑曾经说过,他的刊物是决不会埋没好稿子的。” 这讽刺可够狠的,正是鲁迅的拿手好戏。

为什么子君最后落到那么惨的地步?如果不带成见地去读全文,我觉得,关于女性解放的讨论是次要的---甚至鲁迅在写这篇之前未必花太多时间想过。Her demise is rooted in her love. 我们不需要文艺男青年的含糊其辞也能看出:她爱他,爱情让她变傻。她为什么最后死了?是因为他告诉她,我不爱你了,你走吧。这个永恒的难局,是有钱有社会道德的接受也无法解决的。鲁迅写她的心碎,即使是从无聊文艺男的自恋自我中心的间接角度叙述出来,也很难否认,简直让我想起Ophelia,两者之间有种类似。这让我怀疑,他也有过爱上不爱他的人的亲身经历。

要我说,伤逝的意图,最主要的是探讨爱情中两个典型的心理:爱而不得的心碎,和爱情退色而抛弃对方的罪恶感。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人生中也有不少机会在不同的场合中两种处境都经历过。

伤逝是一个颇有意思的小说。固然有控诉社会的一面,但跟阿Q正传一样,除了弥漫的绝望感和宿命感以外,还有一种精神分析的成份,很暧昧的感觉,阴暗、粘答答的湿,deeply probing,特别是对男主角的心理的探究。(个人的瞎猜:出发点也许是探究自己抛弃发妻的罪恶感和解脱感。)

鲁迅的小说给我一种难以言述的印象,一时也讲不清。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感 觉,very psychological and psychoanalytical。例如阿Q正传,明明很写实,却又很虚很抽离。这是一个矛盾现象,他自己的社会感和政治感很强,老觉得有义务要医治读者的糊涂思想,要做个advocate & activist。但是他的小说里常常透露出一种对深层的精神分析和虚无主义的认同感,是俄国和德国文学那一路的,颇神奇。可惜他比存在主义潮流早几年,否则往那方向写出来的小说,略微地减少一些社会目的,放纵自己探究潜意识和内心黑暗的角落,肯定是旷世之作。他的专长是残忍地解剖大家不想面对的真实人性,很难想象如果他专攻精神分析类型的文学创作,结果会怎样的恐怖。

No comments:

The Ending of Le Samourai (1967), Explained

A quick online search after watching Jean-Pierre Melville's Le Samourai confirmed my suspicion: The plot is very rarely understoo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