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Sunday, December 19, 2010

Jazz

只剩下一集没看了。Jazz 博大精深,十集纪录片(总长18个钟头)如何能说得完?偏与漏那是不可避免的。 Ken Burns 与合作顾问们的剪裁取舍是否得当,外行如我当然没法评论。非常粗略的直觉是: 给管乐器(trumpet, saxophone之类)名家的篇幅多,而钢琴,bass,drums 着墨少;传统爵士乐(从创始至战后的bebop)篇幅多,而现代Jazz流派比例非常小(这也不奇怪);对Jazz定义比较狭窄,而相关种类,如ragtime,很少涉及,除了不可避免的 blues 以外。还有很明显的一点是 Burns 的固有局限:爱国主义热情高涨,对美国以外的 Jazz 几乎没有涉及。即使提到了欧洲知识青年接受 Jazz ,也总是扯上 Jazz 跟纳粹对立,代表美国式自由这类的话头。

不过必须承认在某一点上没有让我失望:基本没提 Frank Sinatra,歌手基本上得到的篇幅很少(除了 Billie Holiday)。说来也奇怪,在Jazz中器乐的效果远远深于人声,至少这一点跟我自己的感受是一致的。另外,Burns 的纪录片总是四平八稳不过不失,毫无任何有争议的内容与立场。讲 Jazz 历史无论如何不能回避美国自古至今深入骨髓的种族冲突与积怨,纪录片中对这个话题的处理只能说是sincere,诚恳,但却并不深刻(也许跟爱国主义的感情还是有冲突)。

百年Jazz,独树一帜而又影响深远的名家太多,纪录片集中笔墨于几个已经被盖棺定论的人物: Louis Armstrong, Duke Ellington, Benny Goodman, Charlie Parker, Miles Davis。其他人难免一带而过,让人觉得极不过瘾。当然也没有篇幅深入讨论太多的名家,浮光掠影的好处是让我这样的大外行至少能混个脸熟,听过人名之后自己去找找他们的作品,而且以后跟人说起避免闹笑话,不知道 Fletcher Henderson 是何许人也,Savoy 是啥地方,Charlie Parker 用的是啥乐器。

纪录片另外一个特点是,讲故事八卦多而音乐理论少,即使我这个[比较纳德的]外行都觉得有点太过通俗了一点(对于 Duke Ellington 的阐述尤其让人觉得搔不到痒处)。但是八卦也有些好处,了解了诸位音乐家的背景和遭遇,对照他们的音乐的性格,就会发现Jazz绝对是直接表达人性的媒介,二者都是一样的复杂、矛盾、鲜艳、生猛、又太合乎逻辑了---一个人的天性与环境的互动,造就了他的性格,从音乐里全部掏出来,也决定了他的命运和下场。

忽然起念想看Clint Eastwood导演的Charlie Parker传记片Bird。

2010年对我来说喜忧参半,不算怎么愉快也不怎么顺利---中年人参嘛。可是,前阵子无意发现了星期六晚上的广播节目,由此在这一年里开始好好地听 Jazz,真是一件巨大的幸事。

No comments:

The Ending of Le Samourai (1967), Explained

A quick online search after watching Jean-Pierre Melville's Le Samourai confirmed my suspicion: The plot is very rarely understoo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