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movies, food, and random though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Sometimes I confuse myself.
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September 8, 2009
Pi
九十年代最出色最有个性的电影之一。 Darren Aronofsky 对神秘主义的探索。
我并不信仰某个宗教,但我觉得信仰和神秘主义是与生俱来的普遍人性,跟价值观无关,甚至跟社会性无关。Pi 是一部关于上帝的讨论,讲出来却是关于人性。对上帝的好奇和追问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诱惑,但是我们自己知道离上帝太近的下场就是 Icarus 。
Aronofsky 对神秘主义和上帝的看法 --- 不,或许更准确地说是对人类追逐上帝的行为和愿望 --- 我很理解,也有一定的同感。所以98年第一次在影院里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就差不多领会到了他的意图。现在重看一遍,发现理解并无大变,然后听 Aronofsky 的 commentary ,意思也跟我的解释差不多一致,不过添加了一些细节上的领会,特别是结尾:放弃追究上帝的真面目给 Cohen 带来的不仅是 relief 而且是欣慰甚至幸福。按理说,我应该不喜欢这个结尾,但是实际上挺喜欢的。一方面我支持人类对“truth”的好奇和探索,另一方面我还没傻到不明白“truth”对个人幸福和心灵平静的意义非常有限这个事实。 Chaos is beautiful. Truth is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but not enough for a human.
此片在艺术上的成就,连 Aronofsky 自己都深感重负。后来他的几部影片我都没看,Requiem for a Dream, The Fountain, The Wrestler,都仍然有自己的坚持和独特的视角,但看内容已经不是我感兴趣的类型。 Pi 里面的黑白摄影,奇异的画面和气氛,非常接近完美。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幻觉戏,男主角在半夜纽约地铁站里看见楼梯上放了一个脑子,他好奇地用笔去戳。说实在的,给我留下这么深刻印象的画面还真罕见。
一般来讲,我是不喜欢抽象艺术的,但有个例外 --- 如果我不觉得它抽象,而且感觉到作者并不是在炫耀或者摆 pose,而是含有真诚的意图与 point of view,我就没意见。Pi 的好处在于,它虽然晦涩却并不难懂,虽然抽象但并不空洞。而且在思辨的同时颇有美感。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The Ending of Le Samourai (1967), Explained
A quick online search after watching Jean-Pierre Melville's Le Samourai confirmed my suspicion: The plot is very rarely understood b...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