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movies, food, and random though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Sometimes I confuse myself.
Search This Blog
Sunday, September 27, 2009
Duets
Gwenyth Paltrow 的爹 Bruce Paltrow 曾经拍过这么一部电影,据说还是排除万难,拼了老命(开拍之前发现得了咽喉癌)抱病拍出来的,两年后便去世,可见是绝唱。
前阵子在广播里听到 Paul Giamatti 的访问,被提了起来,才惊奇地发现此片中有两个我特别喜欢的演员 Giamatti 和 Andre Braugher 。怎么出来的时候没看这片儿涅?哦,2000 年的时候我还不认识 Paul Giamatti ,而且影评颇烂。
出于好奇,把片儿租来看了。说实在的,开头挺有趣,例如一个开出租车的小伙儿 (Scott Speedman) 去警察局送人回家,发现车上那个因为偷东西而被抓且满嘴粗话玩世不恭的小老太是自己的三年级老师。另一段 Paul Giamatti 演的旅行推销员,急匆匆跑进会议室讲了一大通开游乐场的话,周围疑惑的众人说,“你说啥?” 才发现跑错了地方,本该去 Florida,却飞到了 Arizona,满世界旅行推销,到处住旅馆,人都糊涂了。
故事讲三对看似无关的人参加卡拉OK 比赛,各自满脑袋烦心事,最后集合到 Omaha, Nebraska (美国中部的玉米地儿)参加一个大赛。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上礼拜的 Project Runway 里面某服装设计师的一个作品, Tim Gunn 说: This could be either sublime or a hot mess. 结果是 a hot mess. Duets 也差不多,如果不是乱七八糟稀里哗啦俗套加笑话的剧本,其实可以做成有趣的现实主义作品,揭开卡拉 OK 小圈子里不为人知的次文化。
如果换成 Christopher Guest 来编剧导演 (他拍过 Waiting for Guffman, This is Spinal Tap,讽刺和搞笑专家,擅长拍业余文艺追求者的故事),这片儿绝对会好看。但是 Bruce Paltrow 实在没啥才华和眼光,拍出来一锅不知所谓的粥。我查了查他的 filmography,原来是搞电视剧的,而且真正擅长的是做制片人,换言之,就是门路广大,找钱的好手。可见人各有命,艺术天赋麻麻,仍然可以在艺术圈里混得不错,谁说非得是天才才有出路?
故事中一条线(出租车司机和 Maria Bello 演的捞女)根本就是个死胡同,另一条线,看得出是导演自己很想挤观众眼泪的,安排女儿 Gwenyth 演个天真到可耻的孤女,跟抛弃她们母女多年的爸爸 (老歌星 Huey Lewis) 喜相逢,高潮时草草收场。全片最抢戏的是 Paul Giamatti ,跟 Andre Braugher 两人上演男版末路狂花 Selma and Louise,虽然材料简陋有限,居然被他俩做出一席酒宴来,我真服了他们。那时候 Giamatti 的头发比现在还多些,秃当然是开始秃了。
唯一看点是听几个非声乐出身的演员唱歌,除了 Huey Lewis 以外,其他人都听着不太专业,反而增加了卡拉 OK 的趣味。唯一例外的是 Braugher,听上去象专业 gospel 歌手,简直可以立刻去出唱片儿的那种,太厉害了。
Saturday, September 26, 2009
National Book Festival
Friday, September 25, 2009
The Road
不知为什么 Cormac McCarthy 这么受到电影界的青睐,光是我知道的改编这就是第三次了(前两次是 Billy Bob Thornton 的 All The Pretty Horses 和 Coen 兄弟的 No Country for Old Men)。
其实他的小说我一部也没看过。今晚又去逛书店,本来想看看书架上有没有毛姆的短篇全集,结果就看见这本(相对)新的小说,想起看见有新闻说快出电影了,随手拿下来翻翻。
情节涅?按照封面的说法:
A father and his son walk alone through burned America. Nothing moves in the ravaged landscape save the ash on the wind. It is cold enough to crack stones, and when the snow falls it is gray. The sky is dark. Their destination is the coast, although they don't know what, if anything, awaits them there.
听上去是被科幻小说和电影用滥了的 Apocalypse 类型的故事。因为本来也没打算读,所以翻到最后几页看看结尾。没看两页,就不行了,差一点要 break down 哭出来,拼了老命忍住眼泪。
荒诞的是,旁边两个二十出头的男生女生在一起挑书买,大概是手里有张礼物卡,男生十分卖力地大声推荐这本那本,又可爱又可笑。二人都是亚裔,肤色有点深。男生说,你知道那个演 Kumar 的人吗?叫啥名儿来着?(女生小声说"Sean Penn?")哦,对了,叫 Cal Penn 的。有一次开派对,有个女人说我长得象 Kumar,我很惊奇,她大概是把 Harold 跟 Kumar 搞混了,你看我这样象 Kumar 吗?(我偷偷扭头看看他,浓眉大眼的,大概在白面的 Harold 跟黑面的 Kumar 中间吧。)
真是一个好有喜剧性的状况,一边是情网边缘的单纯男女青年打情骂俏,一边是苍茫而绝望的末世父子情,我一边忍不住微笑,一边使出吃奶的力气阻止自己当众出丑鼻涕眼泪。
弄得我现在倒是想去借本儿 Cormac McCarthy 的小说了,很黑暗,很 bleak ,很绝望,很厌世,但又让我好奇。Despite 文学评论对他的高度评价,我惊异地发现这几页纸上的文字竟然如此毫不羞愧毫不掩饰 unabashedly sentimental。非常“软”,非常感情强烈,不符合那种男性的阳刚外表,维持坚硬和玩世不恭的外壳的需要,但是因为讲的是父子相依为命的深情,所以很能打动男人内心最关键的地方。
小说的结尾颇让我回忆起 Fahrenheit 451 的结尾,那也是一个类似 Apocalypse 的故事(虽然一般介绍它是个 dystopia 的故事,但是没有书的世界难道不是 Apocalypse 吗?)。而且作者 Ray Bradbury 也是个轻轻松松地拿刀扎在人心上让我涕泗横流的作家。这些人!
电影的导演是澳大利亚的John Hillcoat,拍过近似 Apocalypse 的风格强烈的 The Proposition。那片子很阳刚,很 brutal,但是不知道能否保留小说里的三屉馒头调调儿。(All the Pretty Horses 的电影版就极其抒情,极其三屉馒头!)影片男主角,演爸爸的,是 Viggo Mortensen,当然是完全可以胜任。
On second thought: MD,我怎么忘了 McCarthy 描写血腥暴力的名声涅?查了查 wikipedia 和其他作品的介绍,完了,又动摇了。要不要读 The Road 涅?或者干脆还是读一下言情派的 All the Pretty Horses 比较安全?
Thursday, September 24, 2009
How to Be Good
看了一半,有点看不下去了。开头挺有趣的,一个中年女医生,俩孩子的妈,婚了二十年,实在受不了坏脾气的老公了,一怒之下提出离婚。
但是后面既没有讨论为什么老公脾气这么坏,也没有解释女医生为什么过去爱他后来受不了了。而是转而讨论救世主的可恶。不知道他想讲啥。这些人物实在很难让人引起共鸣。
但是后面既没有讨论为什么老公脾气这么坏,也没有解释女医生为什么过去爱他后来受不了了。而是转而讨论救世主的可恶。不知道他想讲啥。这些人物实在很难让人引起共鸣。
Monday, September 21, 2009
The Man of the House
Stephen McCauley 的小说总是有种特 hazy 的调调儿,人物啦,时间啦,情节啦,线条啦,都炖成一锅粥,好像没什么条理纹路,都是一些生活观察和俏皮话堆砌起来算数。但是看呀看呀,总要到一半之后才渐渐品出味儿来。这一本是九十年代写的,看到后来才总结出各个人物和情节的其实是有 pattern 的,在这本书里的 pattern 或者主题就是 loser 的父亲们和 fending for themselves 的儿女们,各个人物都或多或少以不同形态和方式 fit into the pattern,虽然表面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规律,净是一些看似随意散乱的细节。
看不出 pattern 其实也无所谓,他的最大能耐就是对现状的归纳总结,虽然可以称之为“怪话”,但其实毫无恶意,而是心存怜悯同情的热讽,或者自嘲。每隔几页就会遇到令我想摘录下来的话。Funny but sad, but funny.
书里的 loser 父亲们各有各的特征。男主角的爹特别可笑又可悲。住在女儿家的地库里,居然还搭上了一个女朋友,女朋友还搬进去跟他住。
这一本快看完了。下一本已经借到手: Nick Hornby 的 How to be Good.
看不出 pattern 其实也无所谓,他的最大能耐就是对现状的归纳总结,虽然可以称之为“怪话”,但其实毫无恶意,而是心存怜悯同情的热讽,或者自嘲。每隔几页就会遇到令我想摘录下来的话。Funny but sad, but funny.
She was a wan woman with the anesthetized expression of a poet. Cambridge was crawling with brilliant, medicated poets collapsing under the weight of hypersensitivity and inherited wealth.
I'd settled comfortably into thinking of Vance as the more troubled of the two of us: he had a better education and nicer apartment than me, a serious career, a pension fund and health insurance, but he also had a minimum of two chins.
书里的 loser 父亲们各有各的特征。男主角的爹特别可笑又可悲。住在女儿家的地库里,居然还搭上了一个女朋友,女朋友还搬进去跟他住。
这一本快看完了。下一本已经借到手: Nick Hornby 的 How to be Good.
Best Drama on TV
Friday, September 18, 2009
移植的老头
想起三月去夏威夷开会时遇见的一个老头,记载一下。
去火奴鲁鲁开会一共只有四天,被困在会议中三天半,最后半天买一张旅游票,下午坐小巴环游半个岛。我没事干,一个人提早坐上小巴。司机兼导游是个乐呵呵的肥老头儿,南方口音,我探头探脑地问,“您不是本地人吧?”
不,他说,俺是正宗德州乡下出身。
“那您怎么流落到夏威夷了呢?”
不急不急,他说,等人都来齐了我给你慢慢叙述我的生平。
想当年,三十年前,老头还是个小伙儿,参军入了海军,第一次派到海外基地就是夏威夷。我这辈子长那么大还没见过海呢,一激动就跳海里了,然后一不小心就被浪头打翻,差点儿淹死了。迷迷糊糊地被救生员拖上沙滩,刚醒来就看一个年轻美丽的土著女救生员给我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呢!恨不得继续晕过去让她多做一会儿。
后来涅?车上的游人集体问。
后来,就是历史啦。
老头,不,大兵哥很快辞职不当兵了,在当地留下来给美丽女救生员结了婚,在附近好几个岛上过着悠闲原始的日子。比如他们住过的一个岛,没开发,都是当地土著,仍然保持了很多原始习俗。他们自己盖草屋,捉鱼吃,跟外界相当隔绝。部落里有个巫医,特别神奇。洋小伙儿吃坏了肚子,拉得七荤八素,跟其他岛又很少船只来往,即使想去看正经医生也来不及,巫医拿点儿当地的草药之类,煮一煮,念念咒语,喝下去立刻痊愈。哇,老头回想起来仍然惊叹不已。
后来生了儿女(记不清了,好像是三四个),为了让他们上正式学校,就搬回火奴鲁鲁城里。当地有个很高级的私校,夏威夷的皇族都送自家孩子去念,并且对本地土著孩子开放,但是人多名额少,要抽签。老头一家运气好,抽到签,儿女得以免费上最好的私校。他说也是因为太太是夏威夷土著,否则没有抽签资格。他还说,夏威夷皇族很聪明的,各岛上的宝地都属于他们,绝不卖给大陆来的开发商,而是租,高价租给你几十年,造房子造商店都由得你,但是过几十年之后,你的子孙还得回来从我的子孙手里继续租地。所以他们有钱办很不错的私校,在其他福利方面也颇照顾本地土著人民。
这几年儿女都离家上大学去了,老头本来已经退休了几年,但在家闲不住,又跑出来当导游。我问他想回大陆么?他说回去看过几次,但是没兴趣留下来,已经在天堂安家了,不做他想。
去火奴鲁鲁开会一共只有四天,被困在会议中三天半,最后半天买一张旅游票,下午坐小巴环游半个岛。我没事干,一个人提早坐上小巴。司机兼导游是个乐呵呵的肥老头儿,南方口音,我探头探脑地问,“您不是本地人吧?”
不,他说,俺是正宗德州乡下出身。
“那您怎么流落到夏威夷了呢?”
不急不急,他说,等人都来齐了我给你慢慢叙述我的生平。
想当年,三十年前,老头还是个小伙儿,参军入了海军,第一次派到海外基地就是夏威夷。我这辈子长那么大还没见过海呢,一激动就跳海里了,然后一不小心就被浪头打翻,差点儿淹死了。迷迷糊糊地被救生员拖上沙滩,刚醒来就看一个年轻美丽的土著女救生员给我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呢!恨不得继续晕过去让她多做一会儿。
后来涅?车上的游人集体问。
后来,就是历史啦。
老头,不,大兵哥很快辞职不当兵了,在当地留下来给美丽女救生员结了婚,在附近好几个岛上过着悠闲原始的日子。比如他们住过的一个岛,没开发,都是当地土著,仍然保持了很多原始习俗。他们自己盖草屋,捉鱼吃,跟外界相当隔绝。部落里有个巫医,特别神奇。洋小伙儿吃坏了肚子,拉得七荤八素,跟其他岛又很少船只来往,即使想去看正经医生也来不及,巫医拿点儿当地的草药之类,煮一煮,念念咒语,喝下去立刻痊愈。哇,老头回想起来仍然惊叹不已。
后来生了儿女(记不清了,好像是三四个),为了让他们上正式学校,就搬回火奴鲁鲁城里。当地有个很高级的私校,夏威夷的皇族都送自家孩子去念,并且对本地土著孩子开放,但是人多名额少,要抽签。老头一家运气好,抽到签,儿女得以免费上最好的私校。他说也是因为太太是夏威夷土著,否则没有抽签资格。他还说,夏威夷皇族很聪明的,各岛上的宝地都属于他们,绝不卖给大陆来的开发商,而是租,高价租给你几十年,造房子造商店都由得你,但是过几十年之后,你的子孙还得回来从我的子孙手里继续租地。所以他们有钱办很不错的私校,在其他福利方面也颇照顾本地土著人民。
这几年儿女都离家上大学去了,老头本来已经退休了几年,但在家闲不住,又跑出来当导游。我问他想回大陆么?他说回去看过几次,但是没兴趣留下来,已经在天堂安家了,不做他想。
Thursday, September 17, 2009
Brimstone
上面是 Appaloosa 的剧照,Robert B. Parker 的西部小说系列,今天刚听完的 Brimstone 是本系列中的第三集,中间一集 Resolution 还没看或听。两个主角 Virgil Cole 和 Everett Hitch 找到了女主角 Allie French ,三人在一个叫 Brimstone 的小镇上遇到新的故事。当然免不了打打杀杀的,死人堆积得挺高挺快,但 Parker 的描述非常精简,没有过度渲染。
故事构架承袭 Parker 一贯的特点,在熟悉的套路之内让人无法预料情节发展。我很有点疑心 Parker 写这个系列的意图,里面有很多影射和讽刺现代时事的暗笔,三部小说都是讲一个孤立的小镇上两三股势力进行血腥的政治和经济的争夺,而 Cole & Hitch 总是夹在肮脏的浊流之中坚如磐石,最后把几股势力消灭干净。这一本中的冲突势力有三:1)镇上最有钱,开最大最漂亮的酒馆加妓院的老板,2)自称是上帝代言人的原教旨主义领袖,他的长老们都是五大三粗的打手,3)一个行踪飘忽的印第安人独狼杀手。夹在其中的还有麻烦的女人们,以及暧昧的关系。到一半之后,情节逆转,有几个相当出人意外的包袱,以及意料之中含有惊奇成分的结尾。虚构的镇名 (想必是从 Tombstone 来的灵感) 跟主线之一相呼应。
此系列小说对于女性的态度很有点模棱两可。Parker 其实挺爱研究女性心理的,在 Jesse Stone 和 Spencer 系列里都有挖掘,在 Sunny Randell 系列里甚至直接以女性视角来写。因为有这些前科垫底,不能下结论他敌视女性 misogynistic 。但是我忍不住观察,难怪有人说西部“神话”是最 gay 的类型。故事中 Virgil, Everett, Allie 简直就是个三角恋爱!这层暧昧的意思,作者显然是故意的。但他又让 Everett 老是去找妓女,想必也是故意的。
Robert Parker 的文字风格很有特点,我特别喜欢他绝不炫耀自己词汇多么丰富,某某说,全部用 "said",点头全部用 "nod",非常硬汉,但并不等于他不会用漂亮词儿,人家只是不屑滥用,顺便还不时拿来调笑两句学院派用深奥词儿给自己撑面子的德性。
据说作者的计划就是三部曲,结尾也的确收回第一部开头。但仍留有一定余地和悬念,说不定 Virgil Cole and Everett Hitch will ride again.
Wednesday, September 16, 2009
Dream
I had a long night of endless, torturous dreams. Not nightmares, but they went on and on and on, and were very emotionally draining. The first half I do not remember now. The second half was a very complicated story of attempting to seduce a married man.
What a relief it was to wake up! I have never gone near a married man precisely because I cannot handle that kind of emotional bullsh*t and stress --- at least not in real life. Who has that kind of time and energy!
What a relief it was to wake up! I have never gone near a married man precisely because I cannot handle that kind of emotional bullsh*t and stress --- at least not in real life. Who has that kind of time and energy!
Tuesday, September 15, 2009
Stephen McCauley
决定看 Man of the House,一翻开就咕咕笑起来,不过不是 LOL 而是 belly laugh。上次读 The Object of My Affection 是太久之前了,有点忘记他的俏皮话风格。中间的这两年,我已经习惯了 David Sedaris 的调调。
I'd moved in with [roommate] Marcus two years earlier, after the breakup of a relationship, desperately longer for and dreading privacy. There's a fine line between the goregous luxury of not having to account for your time and the loneliness of knowing that no one cares what the hell you do with it, and some days ---most days, I suppose---I wasn't sure which side of it I was on.
正好下个月要去波士顿,McCauley 小说里一贯的波士顿环境帮我培养下气氛。他的小说就是那种没什么情节,都是生活琐事和细腻观察那种类型,加上他的逗人妙语。
苦闷
The Way Home 昨晚看完了。下面该看什么书涅?揪头发!
回去把蒲公英酒给看完?还是去借下一本 Earthsea 系列的续集?还是法国中尉的女人?上礼拜在旧书店买了两本儿小说,一本 Stephan McCauley 的 Man of the House,一本 Richard Price 的 Freedomland 。Decisions, decisions, decisions。
Robert Parker 已经写了两本 Appaloosa 的续集,我打算听有声书得了。
有少数的书,我倒想多读两遍,但是哪有时间!我并不怎么怕死,但是想想看不完所有想看的书,大概是最大的遗憾吧。
回去把蒲公英酒给看完?还是去借下一本 Earthsea 系列的续集?还是法国中尉的女人?上礼拜在旧书店买了两本儿小说,一本 Stephan McCauley 的 Man of the House,一本 Richard Price 的 Freedomland 。Decisions, decisions, decisions。
Robert Parker 已经写了两本 Appaloosa 的续集,我打算听有声书得了。
有少数的书,我倒想多读两遍,但是哪有时间!我并不怎么怕死,但是想想看不完所有想看的书,大概是最大的遗憾吧。
Monday, September 14, 2009
Awww...
Juan Martin del Potro defeated Roger Federer tonight in a fabulous 5-setter at the US Open final. The kid is only 20 years old! He reminds me of Marat Safin winning his first (and only) US Open also at the age of 20, beating an aging giant Pete Sampras, in 2000.
JMDP is so tall but moves so well, and so talented. A beautiful backhand that got Rafa's shorts all bunched up, and a snappy forehand that had Fed crawling all over the court. I have heard people talk about him being "the next big thing" for this whole year, and finally he delivers.
He is shy, unassuming, and very cute off the court, but totally poised and calm throughout the entire competition. He is also the first player to beat both Nadal and Federer in one tournament! A new era dawns. Here come the young'uns!
白日噩梦
礼拜六跟满坑满谷的白垃圾们挤电车,被 traumatize 到了,今天跟一个同事提起(她不幸也被指派周六上班),我差点哆嗦起来,差点失口说脏话。本来已经硬塞进记忆的坟墓里,不小心又被她勾起。
从来没有身处这样的环境,感觉特别的 naked,四周挤满了打着牌子布条的人,肥硕的,面目模糊的,红脖子,大声喧哗,嚷嚷着“政府要抢我的钱包没门儿!” “政府别想拿走我的枪。” 多数是老头老太,但也有一些年轻人,甚至还有人带着黄发卷毛的男孩儿女孩儿。人人都穿着制服一样的汗衫,男人都带着类似的帽子,上书反政府的口号。因为他们都是被幕后黑手组织起来,从乡下几百几千人地用大巴拉进首都,各人被分发一样的衣服和帽子,很多制作精良的口号标语牌,例如 Obama 的画像跟斯大林的放在一起,或者 Obama 的照片上泼了红漆,或者 Obama 的照片弄成苏俄背景,一看就知道不是这些乡巴佬自己做的,很多人恐怕连俄国在地图上都找不到。
美国人最爱沉浸在自欺欺人的游戏里。其实一切都是种族主义。六十年代之后,白人总是找各种各样的代名词,要么是里根挤挤眼推广的“福利单亲妈妈”,要么是 Lee Atwater 广告里的 "Willie Horton",现在是“社会主义者”,其实说来说去,大家心照不宣,都知道指的是 those damned n*****s,竟敢爬到白人老爷头上了,这还了得?无论如何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让他们知道谁是上帝钦定的高贵人 -- 还看见一个牌子上写“我们是基督教之国土”(当然“基督徒”也半是代号,不是白皮肤的不算数。)
周末城里人少,满街被油光光红彤彤的肥白脸占据,眼里闪烁着仇恨的光。五颜六色的本地人被 outnumbered,满怀戒心地瞥看他们,没见人发生正面冲突,沉默地在喧嚷的白垃圾里穿梭。我只想躲得远远的,又紧张又恐怖,感觉时刻能被压扁。黄人够温顺驯服吗?至少现在尚未成为他们的目标 --- 虽然历史上早也当过他们的靶子许多次了。在我想象之中 1932 年的德国就是这种气氛,只不过弥漫全国各个角落,唯一的自保手段就是怀着无声的憎恨沿着墙角匆匆溜走。
即使处于自己同情的人群之中,太大的人类密度都会让我不舒服(例如89年,我从未加入任何群众行动);处于邪恶与危险的人群里就更难受,憎恶和恐惧的直觉本能一齐涌上来。I have to get out of this place.
从来没有身处这样的环境,感觉特别的 naked,四周挤满了打着牌子布条的人,肥硕的,面目模糊的,红脖子,大声喧哗,嚷嚷着“政府要抢我的钱包没门儿!” “政府别想拿走我的枪。” 多数是老头老太,但也有一些年轻人,甚至还有人带着黄发卷毛的男孩儿女孩儿。人人都穿着制服一样的汗衫,男人都带着类似的帽子,上书反政府的口号。因为他们都是被幕后黑手组织起来,从乡下几百几千人地用大巴拉进首都,各人被分发一样的衣服和帽子,很多制作精良的口号标语牌,例如 Obama 的画像跟斯大林的放在一起,或者 Obama 的照片上泼了红漆,或者 Obama 的照片弄成苏俄背景,一看就知道不是这些乡巴佬自己做的,很多人恐怕连俄国在地图上都找不到。
美国人最爱沉浸在自欺欺人的游戏里。其实一切都是种族主义。六十年代之后,白人总是找各种各样的代名词,要么是里根挤挤眼推广的“福利单亲妈妈”,要么是 Lee Atwater 广告里的 "Willie Horton",现在是“社会主义者”,其实说来说去,大家心照不宣,都知道指的是 those damned n*****s,竟敢爬到白人老爷头上了,这还了得?无论如何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让他们知道谁是上帝钦定的高贵人 -- 还看见一个牌子上写“我们是基督教之国土”(当然“基督徒”也半是代号,不是白皮肤的不算数。)
周末城里人少,满街被油光光红彤彤的肥白脸占据,眼里闪烁着仇恨的光。五颜六色的本地人被 outnumbered,满怀戒心地瞥看他们,没见人发生正面冲突,沉默地在喧嚷的白垃圾里穿梭。我只想躲得远远的,又紧张又恐怖,感觉时刻能被压扁。黄人够温顺驯服吗?至少现在尚未成为他们的目标 --- 虽然历史上早也当过他们的靶子许多次了。在我想象之中 1932 年的德国就是这种气氛,只不过弥漫全国各个角落,唯一的自保手段就是怀着无声的憎恨沿着墙角匆匆溜走。
即使处于自己同情的人群之中,太大的人类密度都会让我不舒服(例如89年,我从未加入任何群众行动);处于邪恶与危险的人群里就更难受,憎恶和恐惧的直觉本能一齐涌上来。I have to get out of this place.
法国中尉的女人
很有趣的一部电影。看完之后,忽然很想把小说弄来读一读。
在现代而 self-conscious 的手法之下,我感觉到还是那个反复出现的男性焦虑 -- 因为爱上一个狐狸精而失去了自己的竞争力。当然也不能责怪作者没有新意,男女之间的关系原本就很简单,远远没有同性之间和亲属之间的关系那么复杂。
前阵子即看见有人说:你们美国人是 obsessed with race,我们英国人是 obsessed with class。作者是个哈代迷,据说此书中的女主角是 inspired by Tess of D'Urberville 。
Jeremy Irons 年轻的时候瘦精精的,胸前和手臂一点毛都没有。他总是被分派这种 obsessed 角色。Meryl Streep 年轻时颇美,长脸尖鼻子,我喜欢。 据说书作者希望 Helen Mirren 演女主的,那时候她已经建立艳女之名,小男生杀手,跟角色设定挺吻合的。
剧本是 Harold Pinter。整个影片里有明显的距离感,学术讨论感,显然故意避免极度煽情的效果。反哈代乎?
Saturday, September 12, 2009
做人
Serena Williams 出了个大丑,输急眼了,大骂裁判,结果被判 code violation,失掉一分,失掉一局,失掉一盘,失掉一场比赛。
其实这个事件发生一点也不奇怪,上礼拜刚看到 Pam Shriver 很坦白地说,Serena can be very selfish。 她自有 charming 的一面,否则也不会这么多年自私蛮横下来仍有大把仰慕者,仅靠打球厉害是不够的,这次在事后的记者会上的表演也颇逗人乐。但是她的自私骄横、目中无人也是名声远扬很久了。圈内人人都心知肚明,连她自己也直认不讳,从小被家人宠坏了,被养成一个蛮不讲理的小公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欺负上面的四个姐姐,淘气做坏事从来不会受到惩罚,自己承认小时候有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存钱罐,发脾气把四个姐姐的存钱罐都砸碎了。姐姐 Venus 性格比她可爱多了,但是没有那么自我中心,竞争心不够强,反而在比赛里是个 disadvantage。
现在Serena 当众出了大丑,如果平时她做人好一点,应该会有很多行内人替她开脱,但是她的脾气一贯太臭了,到这种时候,嘿嘿,就没什么人那么急于替她出头说好话找借口了。可见平时为人处世,蒙得了一时蒙不了一世,圈内人心里雪亮。
其实这个事件发生一点也不奇怪,上礼拜刚看到 Pam Shriver 很坦白地说,Serena can be very selfish。 她自有 charming 的一面,否则也不会这么多年自私蛮横下来仍有大把仰慕者,仅靠打球厉害是不够的,这次在事后的记者会上的表演也颇逗人乐。但是她的自私骄横、目中无人也是名声远扬很久了。圈内人人都心知肚明,连她自己也直认不讳,从小被家人宠坏了,被养成一个蛮不讲理的小公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欺负上面的四个姐姐,淘气做坏事从来不会受到惩罚,自己承认小时候有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存钱罐,发脾气把四个姐姐的存钱罐都砸碎了。姐姐 Venus 性格比她可爱多了,但是没有那么自我中心,竞争心不够强,反而在比赛里是个 disadvantage。
现在Serena 当众出了大丑,如果平时她做人好一点,应该会有很多行内人替她开脱,但是她的脾气一贯太臭了,到这种时候,嘿嘿,就没什么人那么急于替她出头说好话找借口了。可见平时为人处世,蒙得了一时蒙不了一世,圈内人心里雪亮。
Friday, September 11, 2009
闲话
这两天公司开会,今天下午去参加 addiction psychiatrists 分组的会议,开了一半来了白宫 ONDCP 的 Senior Policy Adviser Keith Humphreys 。看上去也就四十出头,稍稍有点养眼,是斯坦福心理学教授,跟 addiction psychiatry 关系一向很密切。最近传出来的非正式但不秘密的消息是,war on drugs is over。不再以抓人关人为主要的(唯一的?)毒品药物政策,而是开始推广治疗与预防的政策大方向。 ONDCP 一直是个相当政治的机构,因为是白宫任命的,基本上完全是领导叫干啥就干啥。今年任命的头头是从公检法出身的,但是很支持治疗和防止滥用药物和毒品(包括酒精)的政策,而非“监狱派”;副头 Tom McLellan,是治疗专科 addiction 心理学 出身的。据说副总统对药物上瘾的预防和治疗的政策管理很感兴趣,也是新政策背后撑腰的势力之一。
War on Drugs 从 Nixon 开始嚷嚷,闹了这么多年,ONDCP 是老布什在职的时候建立的机构,毒品政策在美国,自从保守势力七十年代上台以后,变成一个被极度扭曲和政治化的东西,掌权的不听医学界的,秀才遇到兵。这个话题很复杂,Rolling Stone 前两年出版一篇很长的报道,算是最全面最可靠的一路概述。
"How America Lost the War on Drugs: After Thirty-Five Years and $500 Billion, Drugs Are as Cheap and Plentiful as Ever: An Anatomy of a Failure. "
美 国是世界上滥用药物和上瘾病最高发的国家(之一?),但是因为宗教保守势力在政治和社会上的强大势力,政策一直偏向抓人关人,严刑峻法,criminalize a medical problem,乱七八糟,人力物力浪费惊人。美国是世界上监狱人口最多的国家,被关起来的人比中国还多,一半以上都是因为 drug-related charges。实际上 addiction 即使靠治疗成功率也颇低,而监狱那是根本一点用处也没有反而更糟,这些吸毒上瘾的人,如果只关不治,只有一辈子进进出出监狱一条路,监狱人口也急剧膨胀。 滥用药物和上瘾病的刑事犯罪化的政策,除了迎合宗教保守势力控制大众行为和思想的欲望,而且在过去二三十年起到一系列政治和经济作用,成为阶级和种族斗争 中的一个工具。毒品有关的法律在八九十年代达到歇斯底里的程度,既无公平可言,而且丝毫没有降低社会上毒品泛滥的状况和受害的人数。整个 system 里政府灌了大量的钱进去,有大量的腐败现象,但政策全是错的,有害无益,留下一大堆烂摊子和无数被毁掉的人生家庭。
医学界一直在跟政治和执法界斗,医学疾病医学处理。但是 addiction medicine 是最被 marginalized, stigmatized ,势力最弱的专业之一,比普通的精神病科受到的歧视和误解还多,加上他们的病人是社会上最底层的群体之一,在医学界内部受到认可和接受和支持,但在医学界之外仍然毫无声音。现在外面的风向终于转了,终于有讲科学讲证据讲道理讲实话的人上去管事儿了,终于管这事的专家被委任去管这事,而不是任命黄鼠狼去看管鸡窝,而不是派到政府部门管事儿的人其实就是专来搞破坏的。
我最烦别人说,你支持现在的政策是因为谁谁的个人魅力,或者你支持现在的政策是因为你是左派自由派 知识分子,所以盲目支持左派的一切政策。That's insulting。我没脑子么?不会自己看事实分析证据下结论么?不是要强迫别人同意我的判断和观点。同样的事实和证据,不同的人看了可能得到截然相反的结论,很正常。但是完全不看事实,不理证据, 只靠信仰和主义撑着,或者鹦鹉学舌地重复某些人传播出来的谎言,连东南西北都不知怎么认就嚷嚷“太阳就是从西边出来”,没啥可说的。昨天还看见一句让我心有戚戚的话:“口气斩钉截铁声音响,不等于你说的就是实话。” 一件事归一件事,吸毒上瘾者关监狱不仅浪费钱而且毫无用处,解决不了 drug problem,这是事实,不用站左站右就光天化日地摆在那里。强调治疗和预防措施,不等于鼓吹将毒品合法化,更不是说吸毒没事儿。
别的机构我一点不知道,肯定乱七八糟的机关多得很,例如今天开会大家一起声讨某政府机构恐吓医生的手法。但仅仅是我有直接了解和接触的 FDA 和这个 ONDCP 的例子,绝对比过去改善太多了,新晋管理层是非常靠谱非常讲理而且非常内行的人,而且真心办事儿,办好事儿,而不是象上一批人那样,进来就给自己的部门拆台帮倒忙,恨不得把政府机构都搞垮搞臭而后快,再趁火打劫替自己和好朋友捞一把,或者啥都不干专门替老板瞎吹牛(例如去年这时候我报道过的一个 ONDCP 新闻发布会,简直睁眼说瞎话),至少方向变了。
我是一个悲观的人,我不认为讲理和靠谱的人真的能长期掌权,估计现在这个状况也长不了。
War on Drugs 从 Nixon 开始嚷嚷,闹了这么多年,ONDCP 是老布什在职的时候建立的机构,毒品政策在美国,自从保守势力七十年代上台以后,变成一个被极度扭曲和政治化的东西,掌权的不听医学界的,秀才遇到兵。这个话题很复杂,Rolling Stone 前两年出版一篇很长的报道,算是最全面最可靠的一路概述。
"How America Lost the War on Drugs: After Thirty-Five Years and $500 Billion, Drugs Are as Cheap and Plentiful as Ever: An Anatomy of a Failure. "
美 国是世界上滥用药物和上瘾病最高发的国家(之一?),但是因为宗教保守势力在政治和社会上的强大势力,政策一直偏向抓人关人,严刑峻法,criminalize a medical problem,乱七八糟,人力物力浪费惊人。美国是世界上监狱人口最多的国家,被关起来的人比中国还多,一半以上都是因为 drug-related charges。实际上 addiction 即使靠治疗成功率也颇低,而监狱那是根本一点用处也没有反而更糟,这些吸毒上瘾的人,如果只关不治,只有一辈子进进出出监狱一条路,监狱人口也急剧膨胀。 滥用药物和上瘾病的刑事犯罪化的政策,除了迎合宗教保守势力控制大众行为和思想的欲望,而且在过去二三十年起到一系列政治和经济作用,成为阶级和种族斗争 中的一个工具。毒品有关的法律在八九十年代达到歇斯底里的程度,既无公平可言,而且丝毫没有降低社会上毒品泛滥的状况和受害的人数。整个 system 里政府灌了大量的钱进去,有大量的腐败现象,但政策全是错的,有害无益,留下一大堆烂摊子和无数被毁掉的人生家庭。
医学界一直在跟政治和执法界斗,医学疾病医学处理。但是 addiction medicine 是最被 marginalized, stigmatized ,势力最弱的专业之一,比普通的精神病科受到的歧视和误解还多,加上他们的病人是社会上最底层的群体之一,在医学界内部受到认可和接受和支持,但在医学界之外仍然毫无声音。现在外面的风向终于转了,终于有讲科学讲证据讲道理讲实话的人上去管事儿了,终于管这事的专家被委任去管这事,而不是任命黄鼠狼去看管鸡窝,而不是派到政府部门管事儿的人其实就是专来搞破坏的。
我最烦别人说,你支持现在的政策是因为谁谁的个人魅力,或者你支持现在的政策是因为你是左派自由派 知识分子,所以盲目支持左派的一切政策。That's insulting。我没脑子么?不会自己看事实分析证据下结论么?不是要强迫别人同意我的判断和观点。同样的事实和证据,不同的人看了可能得到截然相反的结论,很正常。但是完全不看事实,不理证据, 只靠信仰和主义撑着,或者鹦鹉学舌地重复某些人传播出来的谎言,连东南西北都不知怎么认就嚷嚷“太阳就是从西边出来”,没啥可说的。昨天还看见一句让我心有戚戚的话:“口气斩钉截铁声音响,不等于你说的就是实话。” 一件事归一件事,吸毒上瘾者关监狱不仅浪费钱而且毫无用处,解决不了 drug problem,这是事实,不用站左站右就光天化日地摆在那里。强调治疗和预防措施,不等于鼓吹将毒品合法化,更不是说吸毒没事儿。
别的机构我一点不知道,肯定乱七八糟的机关多得很,例如今天开会大家一起声讨某政府机构恐吓医生的手法。但仅仅是我有直接了解和接触的 FDA 和这个 ONDCP 的例子,绝对比过去改善太多了,新晋管理层是非常靠谱非常讲理而且非常内行的人,而且真心办事儿,办好事儿,而不是象上一批人那样,进来就给自己的部门拆台帮倒忙,恨不得把政府机构都搞垮搞臭而后快,再趁火打劫替自己和好朋友捞一把,或者啥都不干专门替老板瞎吹牛(例如去年这时候我报道过的一个 ONDCP 新闻发布会,简直睁眼说瞎话),至少方向变了。
我是一个悲观的人,我不认为讲理和靠谱的人真的能长期掌权,估计现在这个状况也长不了。
Tuesday, September 8, 2009
Pi
九十年代最出色最有个性的电影之一。 Darren Aronofsky 对神秘主义的探索。
我并不信仰某个宗教,但我觉得信仰和神秘主义是与生俱来的普遍人性,跟价值观无关,甚至跟社会性无关。Pi 是一部关于上帝的讨论,讲出来却是关于人性。对上帝的好奇和追问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诱惑,但是我们自己知道离上帝太近的下场就是 Icarus 。
Aronofsky 对神秘主义和上帝的看法 --- 不,或许更准确地说是对人类追逐上帝的行为和愿望 --- 我很理解,也有一定的同感。所以98年第一次在影院里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就差不多领会到了他的意图。现在重看一遍,发现理解并无大变,然后听 Aronofsky 的 commentary ,意思也跟我的解释差不多一致,不过添加了一些细节上的领会,特别是结尾:放弃追究上帝的真面目给 Cohen 带来的不仅是 relief 而且是欣慰甚至幸福。按理说,我应该不喜欢这个结尾,但是实际上挺喜欢的。一方面我支持人类对“truth”的好奇和探索,另一方面我还没傻到不明白“truth”对个人幸福和心灵平静的意义非常有限这个事实。 Chaos is beautiful. Truth is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but not enough for a human.
此片在艺术上的成就,连 Aronofsky 自己都深感重负。后来他的几部影片我都没看,Requiem for a Dream, The Fountain, The Wrestler,都仍然有自己的坚持和独特的视角,但看内容已经不是我感兴趣的类型。 Pi 里面的黑白摄影,奇异的画面和气氛,非常接近完美。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幻觉戏,男主角在半夜纽约地铁站里看见楼梯上放了一个脑子,他好奇地用笔去戳。说实在的,给我留下这么深刻印象的画面还真罕见。
一般来讲,我是不喜欢抽象艺术的,但有个例外 --- 如果我不觉得它抽象,而且感觉到作者并不是在炫耀或者摆 pose,而是含有真诚的意图与 point of view,我就没意见。Pi 的好处在于,它虽然晦涩却并不难懂,虽然抽象但并不空洞。而且在思辨的同时颇有美感。
Sunday, September 6, 2009
Currently Reading
一周听完两本 Robert Parker 的 Spencer 系列,其中一本,就是读得很烂的那本,其实写得有点意思。一边讲华人黑帮走私人口,一边描述一个变态天真女。
图书馆排队排到了 The Way Home。又是一个关于父子的故事,跟前两本类似的主题,男人的烦恼(难道要搞一个父子三部曲?)。George Pelecanos 的文笔很糙,但是我很喜欢他。
图书馆排队排到了 The Way Home。又是一个关于父子的故事,跟前两本类似的主题,男人的烦恼(难道要搞一个父子三部曲?)。George Pelecanos 的文笔很糙,但是我很喜欢他。
Saturday, September 5, 2009
Burst
James Blake 正在打第三轮。他的成绩一直不红不黑,现在29了,大概也不会再有突破。典型的性格决定命运。
我很喜欢看他打球,因为他属于天才型,正手反手都漂亮,特别是running forehand,绝地反攻极其精彩。但他的致命弱点是性情急躁,其实颇不合适网球这个对思想韧性要求颇高的项目。有时候在比赛里一时不顺,落入低谷,必须能够忍下来,don't panic,慢慢地爬出来。很多时候,胜利的一大部分是等待对方出错,同时自己紧守阵地。如果你不喜欢等待和忍耐,就容易失去信心和平衡。而 Blake 就是非常不喜欢等待的人,所以经常贸然攻击,过分 aggressive,太冒险,自己打败自己。他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大家都反复教育过他了,没有用处。天性太强,后天努力也改不了。
即使是 grand slam 决赛也经常有打得极其难看的场次。难看的胜仍然是胜,精彩绝伦的败仍然是败。 James Blake 的打法经常输,但是好看,连输球都好看。
生来就是炫目的燃烧,连灰烬也不留。
Friday, September 4, 2009
看戏
今晚去附近的小剧院看了 Dirty Blonde。剧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特别的地方,关于 Mae West ,不可避免地用了很多她旧片中的黄笑话和双关黄语,也有几个 song and dance numbers。看时有娱乐价值但事后没啥可写的。
第一次去本地 Shirlington 的 Signature Theater 看戏,很小的剧院,也不知怎么赚钱。舞台也不大,跟观众席很近,亲密无间。今年获得 Tony 奖之最佳地方社区戏院 (best community theater)。
第一次去本地 Shirlington 的 Signature Theater 看戏,很小的剧院,也不知怎么赚钱。舞台也不大,跟观众席很近,亲密无间。今年获得 Tony 奖之最佳地方社区戏院 (best community theater)。
Tuesday, September 1, 2009
A Wizard of Earthsea
Subscribe to:
Posts (Atom)
The Ending of Le Samourai (1967), Explained
A quick online search after watching Jean-Pierre Melville's Le Samourai confirmed my suspicion: The plot is very rarely understoo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