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movies, food, and random though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Sometimes I confuse myself.
Search This Blog
Friday, November 5, 2010
续:RLS和化身博士
RLS 的多数作品,包括我在少女时代爱上的 Kidnapped, Cariona, The Black Arrow, 以及走红但是没有提供任何本人信息的 Treasure Island,以及短篇的南海故事集,都含有一种纯朴和率真的风格。因为含有了对各色人等的好奇和准确描述而令它们很有看头,色彩缤纷,而作者自己从男主人公里渗透出来气息让人觉得非常本色 --- Kidnapped 的主角甚至被赋予他娘的名儿 Balfour,显然是夫子自道。可是,化身博士和另外两部比较黑暗的作品暗示RLS绝不是个心地单纯坦白的人。纯朴坦白是他的性格中真确的一面,绝不是假的,但黑暗面也是真的。除了化身博士之外,The Master of Ballantre 和未完成的Weir of Hamiston 都明显地指出了他内心存有黑暗的一面。
那些率真坦白的流露绝不是假的,而那些黑暗面也一样raw and real,全都没有压抑和掩饰的痕迹 --- 至少我得到的是这样的印象,黑与白都一样尖锐和鲜明。我常常有种强烈的感觉,RLS 是个缺乏道德感的人,甚至不是象我这样,在多年被施与道德教化之后忽然看见真实人性的矛盾而感到上当受骗进而变成一个skeptic,不,RLS 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被深刻地教化吸收社会集体道德观,所以他笔下流露出那种道德信仰的淡漠不是毛姆那种主动的讥刺和揭露,而让我觉得他真的本来就不太把它当回事儿。努力宣扬美德的人和努力揭露伪善的人其实都对道德标准非常敏感,但 RLS 两样都不是。
化身博士中的“恶”的化身/符号/形象化代表Mr. Hyde,再可憎可怕不过,但是作者对他的描写十分缺乏具体的寓意 --- 很奇怪,他的恶行似乎跟人性的弱点,即基督教里念叨不忘的deadly sins,没有直接的关联。这些sins 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他们很天然很普遍,如嫉妒,贪婪,自私,虚荣,这是人人都有的特点,所以大家一看就认识熟悉甚至亲切感十足,也并不那么可怕。RLS 写过不少带有人性弱点的人物,有时偏向正面,则对他们带有同情,有时偏向负面,则加之以讥刺,但很少达到痛愤的地步。
但是 Mr. Hyde 绝不是人性弱点的化身,他有强烈的 psychopathic personality disorder (又名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的典型症状,例如他的第一次出场是在街上撞倒小女孩之后毫不在意,跟没看见一样,踩过女孩子的身体大步前进;后来犯下的案件也是毫无动机的冷血杀人;最重要的特点是Mr. Hyde 毫无 remorse,毫无 conscience。 这些特征跟道德教诲警告的那些原罪有本质的差别,在他身上大多数人看不到自己,只能看见一个乌擦擦的黑洞。这可能是最早但也是最准确的 psychopath 的描写。值得注意的是,Dr. Jekyll 绝不是 Mr. Hyde 的反面,而是 id 和 superego 的混合体,而且这个 id 还是不同一般的暴怒和黑暗。故事中段间接描写 Jekyll 被内部的两股力量撕扯挣扎,惊心动魄,绝望而恐怖。而这两股力量,给我的感觉,不太明显是善与恶的斗争,而是恶与自制力的斗争: 一边是随时暴怒随意杀人而毫无悔意的本能,一边是因为社会的不容(杀人犯被通缉)而极力压抑控制前者。这个斗争中,正邪善恶的立场非常微弱,跟英国或俄国的文学里常见的天主教或东正教里强调的自责与悔恨与自我否定似乎在本质上就不是一回事。
因为我坚决相信讲故事的人不可能自己是 psychopaths (无同情本能的人怎能描述他人的心理和感情,并且说服和感动听众?),那么Jekyll/Hyde这个形象显然是有蓝本原型的,显然不是捏造出来的,谁有 那么厉害的想象力捏造出这么难以理解但又真实存在的典型?重要的一点是 Hyde 对外界的惩罚,即自己行为的负面后果,毫无恐惧感,punishment is no deterrence,这是 psychopaths 跟非psychopaths 之间的一个重大差别,要几十年之后才得到系统的描述和研究。
可以想见,既然对社会的道德系统不够敏感,RLS 在描述自己和他人的人性弱点方面就不太细腻和敏感,而实际上他的小说里也的确缺乏一种粉饰刷白的自觉性---高级一点的自省能力强些的作者善于挖掘和暴露自己的人性弱点,但他在这方面也是欠奉。有时候男主角一边爱着女主角一边还被另一个女人吸引,这种倾向也会毫不脸红地写出来。问题是这样的故事和人物缺乏道德与欲望的挣扎 --- 即英国和俄国文学里常见的内心冲突,例如 Graham Greene --- 所以反而显得浅薄了。还好(?),他的内心有另一种挣扎,Mr. Hyde 代表的黑暗可怕的阴影,很少在作品里冒出头来,只有比较后期的作品才有迹象,说明他在年轻的时候不敢正视这块黑暗,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之后才渐渐有勇气触动它。这块黑暗的来源无法追溯,只是某些细微的迹象暗示或许跟他爹有关。最明显的暗示是他的最后作品 Weir of Hermiston,里面的中心冲突就是男主角和残忍冷酷的父亲之间的冲突,其实这是一个老派小说里常见的桥段,但是他写出来的情绪狂暴激烈,读之令人发抖,可见其中的感情是真的。而这部作品才写了一半 RLS 就脑溢血暴毙。可惜呀可惜,如果他能多活二十年,多写几本小说,我们就会知道他这黑暗面的来源,现在只剩下永不可解的谜。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The Ending of Le Samourai (1967), Explained
A quick online search after watching Jean-Pierre Melville's Le Samourai confirmed my suspicion: The plot is very rarely understood b...
4 comments:
前天才读到AMS这么一段,说现在的人可能不大读Scott了,有人给出的理由是太heavy,但同时Dickens和Stevenson现在还有读者。
爱丁堡的导游资料说Jekyll/Hyde是有原型的,但素材相同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写法,最后流传下来的,也就是RLS这个版本了。
对了,Matthew Macfadyen同学有新作即将上演: 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tvandradio/8109938/William-Boyd-on-filming-Any-Human-Heart.html
这个电视剧听上去可能有意思,不知道会不会在这边看到。这个作者自述改编过程,有趣的是男主角的人生里程碑被他生命中的诸位女人定义,感觉好文艺啊。这种从头到尾写一个人的一生,时间跨度大,在老派小说里有见到,但是现代小说里不那么常见---或者是因为我平时不看这么大部头的书。
Walter Scott 的小说,只有小时候翻过中文版的 Ivanhoe 一本而已,感觉节奏忒慢!长篇大论的,情节不够抓人。而相反的是 Stevenson 有点象 Doyle,都是很会讲故事的人,悬念和情节是强项,所以才老有人看。
一个道貌岸然的社会栋梁在背地里干偷鸡摸狗的坏事应该是自古就有很多例子的,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作者对他的两面性的解释。在化身博士里,Dr. Jekyll 没有被写成一个伪君子,他的“自制力”的方面是真诚的;同时 Mr. Hyde 也非常真诚,一点也没有 remorse。他绝不是岳不群。记得以前看过一本文学评论书(中国的),讲人物的对立统一。对立而又统一,有弱点的好人和有魅力的坏人比较常见,而且也比较容易被读者普遍接受---因为大家都有欲望和自制力产生矛盾冲突的经历,然后大家都需要调和一下这个矛盾。但是,象 Mr. Hyde 这样缺乏 conscience 的案例却很少描述,而且这种不可调和的分裂人格以至于用外貌分裂作为象征符号,却是独创。
Post a Comment